闽“老字号”:选择差异化生存
来源:  2006-07-11

    本报记者:贾玎玎

    受现代化、机械化以及新经营理念的影响和冲击,我们生活的城市中一些“活化石”——“老字号”,正在遭遇着不同的命运。据悉,目前在福建省,由国家组织授牌的“中华老字号”有20多家,由省商业联合会授牌的“福建金牌老字号”有110多家。但在这些“老字号”企业中,有规模且经济效益好的仅占10%,长期亏损、面临破产的约占20%,勉强维持现状的占70%左右。就此数据,福建商业联合会的有关人士分析说:“老字号的生存状态和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行业特点的影响,并非所有的老字号都适合扩大规模、搞特许经营,只有根据自己的特色进行发展才有利于更好地生存。”

    小手工作坊成为“老字号”赢家

    同利肉燕老铺是目前福州办得最出色的私有“老字号”企业之一,掌门人陈卓凡在九十年代就为自己的品牌注册了商标,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侵权纠纷。如今,它的产品不仅在全国许多大城市设有销售点,甚至还远渡日本。

    掌门人陈卓凡告诉记者,同利能有今天,完全是一步一个脚印,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慢慢扩大经营规模的。前几年,一个台湾商来找他合作,对方愿意出大资金盖车间,购买机械化的生产线,并采用高新技术有效控制车间的温度来进行大规模生产,可是当时被他婉言谢绝了。

    “肉燕生产是一个手工很细的行当,要想做好,必须凭着长年积累的经验,根据具体的季节和环境适时适地地控制力度、温度和湿度。这些不是机械模式所能轻易做到的。我父亲给我的祖训是:老老实实做生意。所以,不能为盲目扩大产量而牺牲了质量。”

    和其它很多传统的“老字号”的家族经营不同,陈总还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经营管理观。他认为,老字号的价值就在于质量和信誉的保证,如果这点保不住的话,就算保住了企业的家族性质也没有任何意义,“老字号”的价值就等于名存实亡了。反过来说,如果能把这种优秀的质量一直延续下去,就算不是自己家人经营,但是这个品牌的价值还能得到永生。

    产品和服务是企业制胜的法宝

    作为福建省现存年代最悠久的历史名店,福州聚春园一直秉承着“老店新创”的经营方针。聚春园常务副总潘为人认为,对于一家餐饮企业来说,产品的质量和品种是“老字号”新生的关键。由于“老字号”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也低,因此“老字号”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必须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原有工艺,引进标准化生产方式。这方面福州聚春园走在了前列。聚春园酒店创立于1865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2003年2月,在福州已有40多家经营网点的聚春园集团挂牌成立,集团化改造后的聚春园积极进行资本运作、制度创新,在成功引进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后,不断推陈出新,丰富自身的产品品种,成为福州餐饮业航母。

    福州回春药店的总经理刘敏告诉记者,“老字号”传统的营销方式也要有一个根本的转变。他认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替代品多,因此“好酒也怕巷子深”,“老字号”不能因为已具有一定知名度就固步自封。据了解,目前回春药业已经行动起来,在销售方式上采用“连锁经营”的运营方式,成立了福州回春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并不断扩张自身的经营规模,目前在福州地区已开设了40家连锁店。

    国外“老字号”的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据了解,不少国外“老字号”在经营上也打差异化战略,定位大体上分高端和大众化两类。像麦当劳、肯德基等企业就主要定位于大众消费者。有专家认为,定位明确,对消费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持续不断的创新是其得以发展延续的关键要素。

    另外,有专家认为,国外一些“老字号”如韩国双龙、英国罗孚等有着非常强大的生命力,它们最大的成功就在于其产品和文化很好地结合了起来。目前福建的部分“老字号”没有注重对自己品牌文化的挖掘,有的甚至把产品和文化完全割裂开来,浪费了“老字号”的文化价值和情感号召力。专家表示,在新的竞争环境下,只有将“老字号”的文化理念、销售网络、产品、管理、人员等各种要素组合在一起,才会形成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才能让福建“老字号”在新形势下焕发青春。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webmaster@china.org.cn